• 首页
  • 最新动态
  • 了解欺凌
  • 预防欺凌
  • 法律政策
  • 专题
    • 学校预防欺凌指南
    • 教育部中小学生欺凌防治工作制度
  • 立即获得帮助!

{{userData.name}}

个人中心
后台
{{item.count}}
{{textHint.loading}}
  • {{data.name}}({{data.count}}){{data.name}}
写文章
当前位置:首页-教育部中小学生欺凌防治工作制度-正文

学生欺凌概述

教育部中小学生欺凌防治工作制度1011个月前

一、定义

学生欺凌,是指发生在学生之间,一方蓄意或者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压、侮辱,造成另一方人身伤害、财产损失或者精神损害的行为。

在英文中,与欺凌类似的单词是“bully”,音译为“霸凌”,在我国此种行为规范称谓为“学生欺凌”。

二、常见形式

学生欺凌的常见形式包括但不限于:肢体欺凌、言语欺凌、财物欺凌、社交欺凌、网络欺凌。教职工发现学生实施下列行为的,应当及时制止:

1.肢体欺凌:殴打、脚踢、掌掴、抓咬、推撞、拉扯等侵犯他人身体或者恐吓威胁他人;

2.言语欺凌:以辱骂、讥讽、嘲弄、挖苦、起侮辱性绰号等方式侵犯他人人格尊严;

3.财物欺凌:抢夺、强拿硬要或者故意毁坏他人财物;

4.社交欺凌:恶意排斥、孤立他人,影响他人参加学校活动或者社会交往;

5.网络欺凌:通过网络或者其他信息传播方式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散布谣言或者错误信息诋毁他人、恶意传播他人 隐私。

三、常见角色

1.欺凌者:发起欺凌行为的主导方,具有攻击性。

2.被欺凌者:处于被动、被欺负的地位,受到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的学生。

3.围观者:观看欺凌过程的学生,包括协助者、附和者、旁观者、阻止者四类。围观者的不同角色常伴随着环境、氛围、外部干预力量等的变化而变化。

(1)协助者:参与部分欺凌的过程,具体行为包括拍摄、传播、放哨等。

(2)附和者:不直接参与欺凌行为,而是在一旁嬉笑起哄或说一些煽动性的话等。

(3)保护者:也被称为阻止者。其态度偏向被欺凌者,会采取措施阻止欺凌事件、向老师报告、安慰支持被欺凌者。

(4)旁观者:置身事外,不采取任何行动。多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

四、判定要素

1.主体要素:发生在学生之间。欺凌者与被欺凌者之间 形成明显的强弱对比和固定的欺凌角色关系,具有“以大欺小、以多欺少、恃强凌弱”的特点。

2.主观要素:欺凌者主观上具有蓄意或者恶意造成他人 伤害的想法。在欺凌前就已经确定了要针对的主体,具备明确的攻击目的和实施动机。

3.行为要素: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了欺压、侮辱等具体的欺凌行为。

4.结果要素:被欺凌者感到身体疼痛或心理压抑痛苦,或者遭受财产损失等。

五、易被误指为学生欺凌的行为

1. 打闹嬉戏(玩笑):指学生之间平等的、善意的、角 色可以互换的,以追求精神愉悦为目的的玩耍和游戏活动。与学生欺凌的区别主要是看主观上是否存在蓄意或恶意伤害他人的动机。

2.恶作剧:指学生之间不以欺负或者侮辱人格为目的的 捉弄耍笑、使人难堪的行为。与学生欺凌的区别主要是看结 果上是否会造成被捉弄者的心理伤害。

3.打架斗殴(约架):指学生之间以解决利益纠纷或者 争输赢为目的的暴力冲突。与学生欺凌的区别主要是看主体 上双方力量是否均等,主观上是否故意欺负或者侮辱对方,结果上是否造成参与者的身体或心理伤害。

教育部中小学生欺凌防治工作制度(1)

所属专题:

  • 教育部中小学生欺凌防治工作制度11个月前
kidspro

kidspro

402.47W1.15W

相关文章

  • 学生欺凌治理委员会

热门文章

  • 并非所有冲突都是欺凌
    并非所有冲突都是欺凌
  • 让欺凌归“零”——湖南省中小学防学生欺凌专题视频上线!
    让欺凌归“零”——湖南省中小学防学生欺凌专题视频上线!
  • 遭受校园欺凌保持沉默的10个原因
    遭受校园欺凌保持沉默的10个原因
  • 公安部教育部中央网信办《学生欺凌防范处置工作指引(试行)》(2024年)
    公安部教育部中央网信办《学生欺凌防范处置工作指引(试行)》(2024年)
  • 对付欺凌者的最佳方法
    对付欺凌者的最佳方法
  • 法国校园欺凌防治“灯塔”计划:100%预防、监测和解决
    法国校园欺凌防治“灯塔”计划:100%预防、监测和解决
  • 广东省学校安全条例
    广东省学校安全条例
  • 原本可避免的欺凌
    原本可避免的欺凌

没有相关内容

Copyright © 2023-至今 停止欺凌(预防校园欺凌网) 粤ICP备2023129260号
47 次查询在 0.585 秒, 使用 39.68MB 内存